數百萬臺手術使用丙泊酚進行麻醉
2018 年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獎被授予丙泊酚(Propofol,又叫異丙酚,麻醉科醫生常將這種藥物稱為“牛奶”)的發明者約翰·B·格倫(John B。 Glen),這是“諾獎風向標”拉斯克獎第二次頒發給獸醫學方面的專業人士。
格倫出生蘇格蘭地區的一個農場上,從小與奶牛、綿羊等種種動物朝夕相處。他本來想當個農民,但是農場實在太小了,不足以謀生。于是他離家去讀大學,到 1968 年,他成了英國第一個獲得獸醫麻醉學學位的人。
畢業后,格倫在母校格拉斯哥大學教授獸醫麻醉學,對學生演示如何放倒貓、狗、馬等動物。他甚至接收過一只鵜鶘,將一個塑料袋套在它頭上,在里面灌進氟烷氣體進行麻醉,然后修補了它受傷的喙。
那時候,麻醉技術整體上還不太成熟,患者通常蘇醒緩慢,而且醒來后常常感到眩暈、惡心,嚴重的還可能會出現組織損傷。隨著關于麻醉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日趨成熟,許多實驗室也開始尋找更好的藥物。
英國帝國工業(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)就在組建這樣一個實驗室,格倫憑借豐富的動物實驗經驗加入其中。
尋找新型麻醉劑
此前,麻醉藥物的研發面臨著一個困境:為了作用于大腦,藥物必須具備一定的脂溶性;而脂溶性的物質通常很難跟水基溶劑混合,也就沒法進行靜脈注射。借助當時剛剛誕生的乳化技術,科學家可以利用表面活性劑將脂溶性的物質混入水中,一些原本因為水溶性太差而被放棄的藥物又有了被利用的可能。
格倫的團隊就計劃重新對這類化合物進行測試,尋找新的麻醉藥物。實驗室里的化學家負責列出各種等待測試的成分,格倫和同事們先在小鼠身上做實驗,然后是兔子,接下來是貓,最后用豬或者猴子,就這樣測試了 5000 種化合物,直到發現了丙泊酚。
格倫注意到,丙泊酚起效很快,而且動物恢復得也很快。測試恢復情況的一個指標是定向能力,實驗人員在兩個物體之間架一根小木棒,如果小鼠能在上面停留 20 秒不掉下來,或者直接走過木棒,就通過了測試。如果用當時領先的麻醉藥物硫噴妥鈉(thiopentone),小鼠蘇醒一小時后才能通過測試,但是丙泊酚只需要三分鐘。
實驗看起來前景光明,但是接下來,他們還是要面對那個老問題:如何把一種脂溶性的藥物送到靜脈里?
丙泊酚的“生死時刻”
最初,研究團隊使用聚氧乙烯蓖麻油(Cremophor EL)作為溶劑,在一千多個患者身上開展了臨床試驗。當時已經有用蓖麻油作為溶劑制作麻醉藥物的先例,但是它的不良反應非常強烈,輕則引發疼痛,重則導致全身過敏。這種丙泊酚制劑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,它沒能通過測試。
接下來,實驗人員在動物身上測試了其他的溶劑,效果都不理想。與此同時,管理層也對他們施加壓力,希望藥物能盡快上市。
是繼續還是放棄?實驗室人員進行了投票表決,最終項目以五比四的微弱優勢活了下來。
格倫仍然清楚地記得那一天。在拉斯克基金會發布的視頻中,他用手比劃著說:
“我清楚地記得我坐在桌子邊的哪個位置。是啊……在 19B15 會議室,我坐在桌子的右側,主管坐在這邊。這個畫面會一直伴隨著我?!?/span>
兩個傳奇的相遇
格倫和同事們的堅持沒有白費。在藥物進行臨床測試的那段時間里,乳化技術也日趨成熟,可以制作出更加穩定、均勻的混合物。格倫等人繼續用不同的油進行試驗,最后選中了英脫利匹特(Intralipid)。
英脫利匹特是瑞典科學家阿維德·懷特林德(Arvid Wretlind)發明的一種脂肪乳劑,至今是胃腸外營養支持的常用藥品。它由大豆油、卵磷脂和甘油混合而成,在這個案例中,大豆油能夠溶解丙泊酚,卵磷脂發揮乳化劑的作用,讓油滴分散到水基溶液中,而甘油負責調節滲透壓。
1983 年,研究團隊用新的配方展開了臨床試驗。三年后丙泊酚制劑終于在英國上市。如今,丙泊酚主要被用在短時全麻手術中,有時也用作重癥監護病人的鎮靜劑。因為乳白色的外觀,麻醉科醫生常將它稱為“牛奶”。
2016 年,世界衛生組織將異丙酚認定為“基本藥物”,當時已有超過 1.9 億人在手術麻醉時使用了它。
從研發到上市,格倫等了十三年。十三年聽起來很漫長,然而這在現代制藥行業其實是常態。而且,如果脂肪乳劑來得再晚一些,乳化技術走得再慢一些,格倫恐怕還得多等幾年。
如果那樣的話,他還會等嗎?格倫自稱“藥物獵手”,他說:
“你需要堅韌。尋找藥物會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,就像在一大片石頭地上開出第一道犁溝。你在工作的過程中可能會感到孤獨無望,但是如果你種下了足夠的種子,也許就能得到一片豐收?!?/span>
來源:新浪科技